发现与看见
——读《看见》有感
读书,总是在寻找属性的旅程上,适意的心情,柔和的阳光,最好不过的读书环境。《看见》是我今年接触新闻这个专业以后涉略的第一本书。基于对专业的钟情,也转移至相近的延伸的阅读的喜爱,仅以此文,作为对本书部分的感悟和推荐的缘由。当我看到《看见》的标题,思绪信马由缰。看见什么?会看见什么?为什么要看见?由于对新闻应有的敏感度,想到了诸如此类的问题。柴静,本书的作者,之前对于她的印象是社会公知的形象,而且会出现在一些大型的新闻报道中。由此,想起了她在央视的节目《看见》,虽为同一标题,且发自同一人的声音,跃于纸质媒介上或是电视媒介上,会散发出怎不一样的格调与光环?带着这样的疑问,翻开脑海的疑云,用心去“看见”。
“十年前,当陈虻问我如果做新闻关心什么时,我说关心新闻中的——人,这一句话,把我推到今天。”这是序言中的第一句话。十年前(按本书出版的2013年),也就是2003年,7月1日央视新闻频道正式开播,标志着我国电视新闻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我想柴静也是因为这个潮流而成长的。柴静关心新闻中的“人”,我自认为“人”是新闻事件中的核心,一切事物皆因人而起。而与人面对面,以真实、公平、客观对待,我想,作为新闻人,这是必备的素质。
“这本书中,我没有刻意选择标志性事件,也没有描绘历史的雄心,在大量的新闻报道中,我只选择了留给我强烈生命印象的人。”当我浏览目录时,提到了诸如非典、两会、华南虎照片、汶川地震等年度大事件,也有像留守儿童、虐猫、药家鑫案等社会问题,也看到了新闻事业中的人物,柴静与陈虻、张洁、白岩松、崔永元等人的事,内容是极为丰富的,也是令人感触颇深的。再一细想,感悟出非典中那种温热的跳动的叫做活着的权利,两会中那个相信才会存在的信念,华南虎照片中那个对于事实的细节的苛求,汶川地震中那个真实自有万钧之力的震撼,留守儿童严重对于双城的创伤的痛苦和继续坚守的勇气,虐猫中那份对于只求公正面目的执着,药家鑫案中于我而言引用朱德庸先生的话就是“大家都有病”,柴静眼中就是“我们都是时代的患者,采访很大程度上是病友间的互相探视”。这不仅是我的新闻态度,想必柴静作为新闻人更有自己对于“新闻中的——人”更有独特的解读和构架。现在可以闭上眼,脑海浮现出一章章的标题与摘要,可以说,其中不仅反映了柴静自我在新闻事业中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从时间顺序中折射了2003-2013年这十年间中国的新闻变迁。
“在大量的新闻报道中,我只选择了留给我强烈生命印象的人。”然而在大规模的疫情的肆虐中,可能活着是种奢侈,去报道、去知道事实对于柴静可能是一种责任和自觉。“九年之后,人们还会说‘这是进非典病房的记者’,我常觉羞惭”,对于非典,我没有太过深刻的印象,2003年的春夏之交,我还只是个低年级的小学生,但在柴静的镜头下、采访中,揭开了疫情重灾区——京城的原貌。“天踏地垮,人只能依靠人,平日生活里见不着、不注意的人”,“但痛苦也是一种清洗,是对牺牲的人的告慰”,我们坚强地选择今天活着,就是坚信要看到明天的日出,我们可以从灾难、阴影中走出,可以重获生命的自由,可以“久久凝视着这个新的世界”,但不要忘记曾经“看见”的,曾经做过的,为了一个使命——责任。“你可以选择不当记者,但是你当了记者,就没选择不去的权利。”这是柴静在问她妹妹该不该去病房时妹妹的回答,从中也折射出柴静作为记者的品质,作为社会的瞭望者和守望者,记者,永远肩负着社会的重责。“那时候我才能回答陈虻的问题——当一个人关心别人的时候,才会忘记自己。”说什么样的话,源自想做什么样的人,敢于做什么样的人,那些敢于说话,敢于看见的人以其犀利的观点,给我们带来了别样的曙光,我相信,柴静,就是这样的人。如果不谈“在大量的新闻报导中”,只寻找留给柴静强烈生命印象的人,对她而言,我认为,非陈虻莫属,如若不熟悉陈虻与柴静的关系,从本书的序言第一句就已经提及陈虻就可看出,并且在第一章、第二十章皆是以陈虻中心,别的章节也有都陈虻出现的身影,只不过,过去依稀的身影却成了现在离去的背影。正如柴静所述“陈虻不死”,同时从白岩松处得知“那是个非常寂寞的人”,“他(指陈虻,下同)的寂寞不是孤单,是没完成”这可能就是陈虻最真实的写照。“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我相信发现柴静这匹“千里马”的“伯乐”陈虻是称职的,他相信自己的眼光,我们也应该相信他选择柴静的坚定。“陈虻不死”的是他的精神与信条,而“他的寂寞——是没完成”必将由柴静这样的新闻人来完成,“他所期望的,是我能继续他曾做过的事——就像叶子从痛苦的蜷缩中要用力舒展一样,人也要从不假思索的蒙昧里挣脱,这才是活着”,人生在世,就是要活出这样的精神。
我的理想是成为一名新闻人,《看见》可以作为我踏入这一群体的手册。我深知:理想与行动,是如同引线与风筝的关系。这个风筝能飞多远,不是我想想就可以的,关键在于我手中的线。而这条线,就是我内心真正的愿望。鲁迅曾言“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不仅在为人处世上,我也会在我的新闻事业中践行此言。
希望以上提及的,对于像你像我这样类同的新闻人有所裨益,不要因为走得太远,忘了我们为什么出发。
广电1301汪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