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情红搂
——读《红楼梦》有感 对外汉语 902 王际超
拭巾抆泪梦里醉,一瓮热茗思华年
耳畔嘤鸣痴心语,无奈繁华终成泥
偷得神来一枝笔,借于青鸟三分意
古来多情念“红楼”,合篇八十耐寻味
——题记
初次携红楼一读,感悟未必深刻,所以并不想谈论她涉及政治方面的意义.只 想记录那些我所粗浅猎到的一二点美与爱《红》之人共享。
诗情
美不是一张白纸,在其上信笔描摹,它应该有足够的深度供奉才华,而《红》给我带来最大的感触便是那绵延全文的诗词歌咏。且看那十二首“菊”诗——“忆”、 “访”、“种”、“对”、“供”、“咏”、“画”、“问”、“簪“、“残”,加之一“影”一 “梦”,虚实相融,明抒情暗咏菊,字字不落窠臼,一句“秋无迹”、“梦有知”将“忆” 字渲染得水灵,“偕谁隐”、“为底迟”却把菊花问的无言以对。而“昨夜雨”、“今 朝霜”、“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沉到今”比起黄巢的“飒飒西风满园栽,蕊寒香冷蝶难来”更有韵味。
最喜黛玉赞海棠那句“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那“偷”、“借”二字之巧真不知何处寻得。宝钗的“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将食螃蟹唱绝,又毒讽世人,不禁大叹爽快!
那一壁《桃花行》“帘外桃花帘内人,帘中人比黄花瘦”相比“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而如此丰富的言语总用得恰到好处,意味深刻。它们不露繁盛,不显浮华,有意无意中洋溢着曹公的才思。眼疲之余,合书细嚼几句,也大获所益了。“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假作真是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句句道诉哲理。而通篇也可以感觉到“世事调明皆学问,人情练达皆文章”。
情寄诗中,不觉弥散开一腔幽思,执杯对月,独感《红》语之妙,蹙眉,叹息,浸于诗词梦复来。
画情
一章一回,却似脑海中卷开数轴画锦。淡的,艳的,明的,暗的,喜的,忧的......皆灵动跳跃起来。“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足将王熙凤展于眼前,并连同她刁钻泼辣的性情也略知一二了。“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深”颦儿的潇湘馆依稀可见,翠筇傲立, 绿意环抱,加之几缕斜烟水雾霡霂欹侧好一幅“竹间翠阁图”。而在那落红满身满地时,宝黛痴读《西厢记》也自成一幅画了。
红楼中原没有刻意成画的,却用词句将荣宁二府的生活图隐现在读者心中。感叹,竟有如此细腻的笔法?
墨虽无画情成幅,赭青在心凝光阴。梦复来时意无至,遂成虚景脑海中。
女儿情
她们生如秋叶之静美,死若夏花之绚烂,青苔石板上有她们的足迹,落日黄昏中有她们的倩影,梅雪散香处低声吟哦,烛影残灯旁对月愁思,与一园怡红快绿相映成趣。
大观园中的亭亭少女,我想应是红楼最值得久赏的理由了。他们性格迥异,各有千秋,却因着这园子,各自的命运连系在一起,诉说着一个个美丽忧伤的传奇。
个人而言,我不喜宝钗。也许是因为太完美,缺了几分意趣;也许是因为太世故,丢了几缕柔弱。她总处事周全,让人无可指摘,这便也没有了可以戏谑之处了。然而她的结局却让人心生悲悯——失家,失夫,金簪终埋冰雪之下。
相比黛玉最惹人生爱,她的纤弱,让人想去保护;她易感伤,却平添几分诗意。刁钻爱恼的小性子也使她可爱之至。而她的结局其实是幸福的,并非所有死亡均是悲凉,她在爱的最灿烂时选择离去,带着最后美丽的记忆;圣洁的性灵没有落入世俗的磨耗。一生不曾老去,却带给世人无尽的叹息。
湘云灵巧活泼,探春精明志高,袭人温柔和顺,香菱单纯可爱.她们都携着几多天真和雅气,散发着灵动与隽秀。
大观园中闻桂赏月,诵诗吟曲,嬉戏玩笑。那一个个珍珠似的人儿留下了一抹抹耐人寻味的醉香。
闺院深深闻笑语,嘤嘤低声更细听。少女寄情知多远?一生还付泪始尽。
终于词不达意地写完了这篇“感”,一直担心自己拙劣的文笔苍白了曹公的心血,害怕自己幼稚的想法肤浅了红楼的深沉。但我想《红》的美正在于她可以被我们所理解,也许这些理解并不完全正确,亦深深浅浅留下些许感悟。
烛泪已尽茶渐凉,犹怜缠绵情亦长
恐惧钝愚不可会,净手翻得梦一场
字字焚心句句泪,叹尽曹公笔墨扬
奈何一部石头记,终留辛酸寄心上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