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艺术史展廊全揭秘(之五)

来源:图书馆作者:图书馆发布时间:2018/03/14浏览次数:

五、哥特式建筑



1144年的某一天,法国巴黎大区内圣丹尼修道院,经过院长苏热建议所改建的新式教堂落成典礼在这里举行。玫瑰花窗与建有尖形交叉拱肋的拱顶,充满空灵、虚幻意境,让人产生向往天国、脱离人间苦难的内心理想,瞬间征服了来自各地区主教们的心灵。神奇的是,25年后,凡有代表参加过此次庆典的地区都出现了这种建筑形式。哥特式建筑由此开始,盛行欧洲300多年。


德国科隆大教堂是哥特式建筑的经典之作


首先要介绍的是,关于教堂。教堂的前身叫巴西利卡。巴西利卡是古罗马的一种公共建筑形式,它是古代罗马的一个议事的地方,上面议事的地方叫上议,下面议事的地方叫下议。现在有些西方国家采用的议院制政体即来源于此。到了中世纪,教皇权势强盛,文明消失,巴西利卡就变成了教堂。原来的议事厅就成了人们集会和礼拜的地方。巴西利卡也好,教堂也好,其形状都基本相同。平面呈长方形,外侧有一圈柱廊,主入口在长边,短边有耳室,前后两端有半圆形的大厅。采用条形拱券作屋顶。当时教民活动的地方在地下室,所以现在的“地下活动”一词也是从此而来。

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就是建筑艺术史展廊的哥特式建筑模型内。


哥特式建筑模型内景


哥特式建筑的整体风格为高耸削瘦,且带尖。尖券是哥特式建筑不可缺少的形式,这与罗马的圆拱有显著的差别,烘托了宗教的氛围,且所用的建筑材料更轻巧,使建筑更稳重。肋拱极为轻巧,柱子往往以束柱形式出现,不再是简单的圆形,多根柱子合在一起,强调了垂直的线条,更加衬托了空间的高耸峻峭。

哥特式教堂的内部空间高旷、单纯、统一。装饰细部如华盖、壁龛等也都用尖券作主题,建筑风格与结构手法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整个建筑看上去线条简洁、外观宏伟,而内部又十分开阔明亮。


飞扶壁


支撑高耸的尖顶所创造的飞扶壁,起到平衡拱券对外墙的推力的作用,扶拱垛上有繁复的装饰雕刻,轻盈美观,高耸峭拔,突出了哥特式建筑的特色,也有力地烘托了宗教气氛。


教堂建筑模型前面的管风琴模型


教堂建筑模型前面的管风琴模型前面这个管风琴是象征性的,教堂平面的前面本来是个半圆形,受到条件限制做成目前这个样子。中世纪的欧洲,特别是意大利,几乎每个小镇的教堂中都拥有或大或小的管风琴,每到宗教节日,都能听到悠扬的乐曲飘散在整个小镇。能够在著名的大教堂中担任管风琴师,也是音乐家们引以为豪的荣誉。一个中型教堂内安装的管风琴大约有1200根音管、16枚音栓(不同音调)、两套键盘和1层脚踏板,而当时制造它则需要两年时间。


拉丁十字图:为了更好地说明哥特建筑的特点,挂在墙上的图案对建模进行了补充。


更为重要的是“拉丁十字”。教堂里面有唱诗班。古罗马晚期,基督教公开以后,依照传统的巴西利卡的样子建造教堂。随着宗教仪式日趋复杂,唱诗班里面很多人不断增多,圣品也日益增加,就在祭坛前增建一道横向的空间,较大的教堂也分中厅和侧廊,形成了一个十字形的平面,竖道比横道长得多,叫做拉丁十字式。以与东正教堂的“希腊十字”区分。


教堂的门放在竖道靠后位置


哥特式建筑展廊的大厅和侧廊严格遵守1:2的比例建造,图书馆老师在画这个线条和比例时精确到毫米,整个比例是实际教堂的十分之一。同时,侧门的设计也是按照天主教教堂的规定,把门开在竖道的前部,因为这是天主教堂,而不是东正教堂。
    哥特式建筑是宗教建筑发展的极点,大多分布在北欧。德国的科隆大教堂为哥特式中的典范。建筑师把宗教的精神用视觉的形态表现出来,神秘、哀婉、崇高的强烈情感让人身处其中难能自已。意大利的米兰大教堂虽与科隆大教堂大同小异,但是无数的尖头拱门交互错综于上,仰望时使人们觉得如在大森林之中而没有一点屋顶压迫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