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荡春光寒食天

来源:图书馆作者:图书馆发布时间:2018/04/05浏览次数:


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
【宋】李清照
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沉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
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

寒食节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节日,本为格调清冷的祭日,偏偏被拘缚在一个熏风春草、正宜游玩的时节;又是春季时间轴上的一个转折点,明媚的春意到此就攀上了这一季的梢头,正所谓“春到寒食一半休”,此后夏天轻拽春之衣袂,只消几天工夫,蝉鸣蛙噪就开始肆意热闹,阳光空气也随着浓烈暴躁起来。

……

四季之中春秋诗词最多,人说“女子怀春,男子悲秋”,大抵如此。李清照也未脱窠臼,《漱玉词》中屡见这类感伤情愫。

这一次,她把幽远的春情寄予玉炉沉香,嘱给海燕江梅,栓在黄昏疏雨中的秋千上。

“秋千”这个意象,第二次出现在《漱玉词》里,已经和词人一样褪去了倚门弄青梅时的青涩,多了些雨季特有的湿答答的味道。“黄昏疏雨湿秋千”一句,常常被人提及,多数人把“湿”字看作动词,黄蓼园在《蓼园词选》中说:“此字之妙可与‘细雨湿流光’‘波底夕阳红湿’‘湿’字争胜”,视觉与心理的双重通感熨帖人心。

另有一种观点倾向于把这个“湿”字理解为形容词,词人用“黄昏、疏雨、湿秋千”构成了“一个隐喻语言结构”,三个并列意象营造出了安静寂寥的氛围。虽是静景,却很容易让人联想:若在晴朗的白天,秋千架旁定有玩闹的少女,或扶着绳索浅笑沉思,或荡起秋千声如银铃,这场景并未写进词里,却已然暗成对比——黄昏疏雨下,湿漉漉的秋千就挂在那儿,无人驻足,无人光顾。或许绳索上还别着昨日摘来的花枝,花瓣无精打采地耷拉着,就像渐渐萎去的春光。

大概是这春光难留的无奈,让李清照的愁闷达到了极点,她才提笔记下了这一日的惆怅。

上阕的时间显然是寒食节的白天,地点是室内,春光正好,词人不去游玩却懒懒地卧在床上,可能刚刚梦回,惺忪间微微挪动身体,发髻上的花钿在凹枕上轻轻摇晃,装满沉香的玉炉,有缭绕的残烟乍隐乍现,室内景致不乏温馨,却也有一种无聊的慵懒。

下阙,词人把视角转向户外,春风早已送暖,燕子却迟迟未归,江梅花过期了,只有纷纷扬扬的柳絮四处飞舞。真是斗草筹花的好时候,可惜已是黄昏,丝丝春雨带来缕缕轻愁,一颗心就像雨中那湿漉漉的秋千,空空荡荡无所依托。

易安看到了美的存在:斗草之乐,柳枝生棉;也看到了美的流逝:江梅已过,春已黄昏。这是词人的即兴之作,却直直戳到了时光的残酷所在——这便是认真而执拗的造物,从不虚语敷衍,也不懂曲意逢迎,千万年来始终如一,在蓬勃的旺季捧出嫣红姹紫、满目盎然,该休憩了就丢来一树银霜、满地枯藤。

这时的李清照年纪尚小,诸般情绪半为喜春半为怜春,遗憾多停留在闺中闲愁的层面,她看到的日暮诚然便是春天的黄昏。还有词人,一眼便看尽了自己生命的落日。


少日春怀似酒浓,插花走马醉千钟。老去逢春如病酒,唯有,茶瓯香篆小帘栊。

卷尽残花风未定,休恨,花开元自要春风。试问春归谁得见?飞燕,来时相遇夕阳中。

——辛弃疾《定风波·暮春漫兴》


春至春归,昔日走马醉花的少年已成华发老翁,想前事悠悠,纵然再多惆怅、恁多遗憾,也只能道上一声“休恨”。

匆匆春来春又去,真真让人无可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