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华

来源:图书馆作者:图书馆发布时间:2018/05/31浏览次数:


小说起源

《芳华》故事源于2013年冯小刚和严歌苓的一个约定——因为两人都曾在文工团服役,成长的年代也差不多,所以约好创造一个贴近亲身经历的文工团故事。2016年4月,严歌苓写完了初稿,当时该书还叫《你触摸了我》。冯小刚建议改名字,严歌苓便提供了几个选项:《好儿好女》《青春作伴》《芳华》等,冯小刚选中了《芳华》,他解释道:“芳”是芬芳、气味,“华”是缤纷的色彩,非常有青春和美好的气息,很符合记忆中的美的印象。

小说主题

严歌苓的《芳华》,书写了一群正值芳华之年的男兵女兵们的青春轶事。小说展示了特定年代,主流意识形态和公众舆论对异性之间交往的严格规约,这与青春期特有的荷尔蒙冲动和性成熟阶段的身体觉醒构成激烈冲突。

“曲线言情”的含蓄晦涩和“隔空示爱”的身体禁忌,在这种根深蒂固的“潜意识”支配下,异性之间流露好感和爱意的权变之策,常常发生词不达意、言不尽意,甚至“表错情”、“会错意”的尴尬局面。小说的核心情节——“触摸事件”,便是引发当事双方及一众旁观者剧烈的心理震荡的极端事例。这一“触摸”引发的身心伤痛不仅改写了主人公刘峰的人生走向,也波及与之相关的何小曼、林丁丁、郝淑雯、萧穗子等人,“触痛”深植于每个人心灵最隐秘的角落,需要用漫长的未来岁月去反刍、去认知、去审视、去消化,抚平创伤的过程就是个体人格确立和成熟的过程。

背后的故事

《芳华》是人到中年的严歌苓再次向青春岁月的回眸凝望,也是对蕴含在家国历史之中的个体记忆的再审视——对它的“山山水水”展开一次深度开掘和打捞。作为“有我”写作的又一次倾情试验,《芳华》的可贵之处在于它回到了成长的“原点”,从“身体”出发,追溯悲剧的根源,既呈现了权力和公共意识对人的本能欲望的塑造和规约,也喻示了这种“塑造”和“规约”如何造成个体人格的扭曲和残缺。“触痛”既是刘峰、何小曼等人成长的代价,也是迫使他们走上自我确证和救赎之路的出发点和转折点。

作者简介

严歌苓小说家,编剧。1986年出版首部长篇小说,同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9年赴美留学,获艺术硕士学位。旅美期间获得十多项美国及台湾、香港地区的文学奖,并获金马奖最佳编剧奖、美国影评家协会奖。2001年加入美国电影编剧协会。代表作有《扶桑》《第九个寡妇》《小姨多鹤》《陆犯焉识》《妈阁是座城》《金陵十三钗》等。